妈祖,据说有3亿多人信仰她,可以说比关羽的信徒都多,她也是少有被封神的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妈祖原名叫林默娘,有失记载她在世28年,据说她在海边救了很多遇到危难的渔民。甚至有故事说她在暴风夜中,为了救迷途的渔船队伍,烧了自家的房子当灯塔,在漆黑的夜晚为迷途的渔民指引回港的方向。 后世更是传说她懂天文,能够提前预测海上的天气,为渔民们出海做出指导。于是从宋朝起,妈祖开始被官方封神,从此进入了庙堂之中,成为了中国的海神。 福建莆田是妈祖故乡 没有出过海的人很难体验到在茫茫的大海中,四处都是无尽的水域,看不到一点陆地,内心潜意识的那种绝望,你会觉得自己其实被变相的困在了这艘船上。尤其是迷航的时候,连续几天不管怎么划水,精疲力尽也找不到一片能看到的土地。船上的蔬菜早已经吃完了,除了鱼还是鱼,再遇到大风大浪的夜晚,四处都是漆黑看不到一点光,只能感觉到船带着人不断将近倾覆的颠簸。 所以古代的渔民每次出海都要焚香祈祷,希望出海顺利,而妈祖则是他们心中最大的寄托。渔民们不仅在出海的时候拜神,在日常中、或者渔民出海时家属也都会去拜妈祖。 渔民出海 妈祖文化随着中国人的航海路线扩张也渐渐传播到了周边国家,新马泰甚至琉球、越南都有妈祖文化,全球信徒两亿多人。基本上妈祖的信徒都是沿海地区人民,目前国内的大型妈祖庙也都分部在福建和台湾的几个城市。 然而,在河南省这样一个内陆城市居然也有一座大型的妈祖庙,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医院东边的小道“朝山街”进去走到头左转,街名变成了“新街”,再步行一二百米,靠南边有个门口,望进去是个大院子,这里就是南关小铁路家属院了,院子里刚进去很荒,但是可以看待有好几座大瓦房,像庙一样,其实是城隍庙还有土地庙,不过现在已经被并入了天妃庙了。 南阳市新街 这座天妃庙也就是妈祖庙,天妃是清朝赐给妈祖的一个封号。其实新街再往前走米就到向阳荷花广场了,荷花广场那个地百年前是南阳的港口所在地,外地拉的货物一般都在这里上岸,上了岸旁边就是南阳市最繁华的大街长椿街(现在的解放路)。 因此,就有人分析说,南阳有妈祖庙,会不会是因为白河的关系?毕竟白河是长江支流嘛,一路波涛汹涌,所以人们也希望能有一个海神来保佑。南哥觉得这有点牵强,因为白河毕竟是条内陆河流,河水并不是很急,而且妈祖是南方的,为何下游的襄阳都没有,反而北方的南阳有呢?说到河流湍急,经过河南北部的黄河水比这要狠的多,但哪儿沿岸的城市可鲜有妈祖庙。妈祖一个福建地方特色的海神,怎么会屈身来到北方内河里当个河神呢? 南阳天妃庙 在继续深挖阅读了一些南阳相关的材料后,南哥发现了一个关键点,其实啊南阳并不止这一座妈祖庙,在新野和邓州也有天妃庙,不过都毁的差不多了,白河的确流经这两个县,但是天妃庙附近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在闽营村附近。闽,是福建的简称,很显然,这些村子里的人很有可能都是福建人的后代,所以,天妃庙说到底还是和福建有关。那么,福建人为什么要来到千里之外的河南南阳落户呢? 解放前的福建渔民 所幸的是,在《邓州县志》记载了有关福建人的史料,原来,康熙七年郑成功的福建部下黄廷投降了满清,并率领着自己的部队到北京去接受收编,这支长途跋涉了几千里的部队走到河北卢沟桥时,康熙接见了他,封他为“慕义伯”,并赐给了他一副匾额“表率元勋”。因为之前李自成北上时一路烧杀,南阳地区曾被屠城,人烟稀少。而且此时南方还有藩王,康熙深谋远虑,就下令让他的部队到南阳屯垦戍边,一边种植一边练兵。 黄廷来到南阳府后,把他的十万军士分布在南阳、新野、方城、唐河、邓州、镇平、内乡七县。因为妈祖是福建人的信仰寄托,所以顺理成章建立了天后宫(天妃庙),这就是南阳出现天妃庙的原因。南阳盆地在华夏中部,古代易守难攻,南方军事力量如果北上,最便捷的道路就是南阳盆地经过,从湖北大洪山经南阳方城夏道。只要守好这条路,南方想到北方就麻烦的多,要么绕一大圈,要么在这里大规模耗费兵力。 事实证明康熙深谋远虑,次后黄廷的部队南击吴三桂、北战雅克萨立下战功,但黄廷已把南阳作为自己的故乡,成了一个老南阳人。他97岁时病逝,葬于今邓州市文渠乡庙沟,他的后人及闽营官兵均落户邓州。今天在南阳邓州市张村镇还有一个台湾村呢,村里还有多村民是台湾高山族,虽然几百年过去了,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尊奉妈祖的习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anyangshizx.com/nysly/129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