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其忠诚和智慧被后代不断推崇和神化,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由于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其在受刘备三顾出山辅佐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进行了长达十年躬耕生活。人们不禁要问是先有卧龙先生名扬天下,其在南阳的躬耕之地才称卧龙岗,还是先有卧龙岗地名,诸葛亮躬耕时才称卧龙?对此,长期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为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莫衷一是。 一、诸葛亮号卧龙考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常常既有名字,又有字和号,号也叫别号。《周礼春官大祝》:云“号为尊其名而美称焉。”古代某人别号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取其号,一种是别人送上的称号(尊号、雅号等)。 (一)、诸葛亮本人未称“卧龙”。 纵观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及其后20余年的政治生涯中,其本人并未自称“卧龙”的名号。《三国志》和《诸葛亮文集》中,诸葛亮对自己有三种称谓:其一对上称“臣”或“亮”。如著名的《出师表》开篇即为:“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文內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句。其二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常自谦为“仆”,如《黄陵庙记》中有:“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这里的“仆”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自谦的称呼。其三与同事之间多称“吾”,如《答李严书》中有“吾与足下相知久矣”,《与蒋琬书》有:“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之句。 (二)、诸葛亮号“卧龙”的由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这是有据可查的第一次称诸葛亮为“卧龙”的。这里的“卧龙”,显然是一个别号,即是指人名字以外的别称,古人常常以山、以地或特殊地理标示来命名别称,如李白称“青莲居士”,白居易称“香山居士”,陶潜《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即是此意。 而诸葛亮号“卧龙”的来历,与其躬耕之地的特殊地貌有关。由于受战国以来的阴阳五行和风水理论的影响,当时的风水理论把地表(外形)上连绵起伏,地中生气相贯通的山脉称之为龙脉,并根据山脉的形态和地形大势把龙脉分为九种形态。《管氏地理指蒙》指出:“回龙—形势蟠迎,朝宗顾族,如舐尾之龙、回头之虎;出洋龙—形势特达,发迹蜿蜒,如出林之兽,过海之船。……卧龙—形势蹲踞,安稳停蓄,如虎屯、象驻、牛眠、犀伏;隐龙—形势磅礡,脉理淹延,如浮排仙掌、展誥铺毡。而当时诸葛亮在此躬耕的地形大势,“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北靠雄峻挺拔、气势磅礡的伏牛山,南频蜿蜒回环的淯流锦带,如龙盘虎踞,符合风水龙脉的“卧龙”特征,故南阳当时民间已俗称这里为卧龙岗。也因此,当时的名人雅士以其躬耕之地的地势特征别称诸葛亮为“卧龙”,以隐喻其是一个尚未露头角的杰出人物。 (三)、唐代以后,诸葛亮号“卧龙”逐步名扬天下。 直到唐代,诸葛亮号“卧龙”才在大量文学作品和碑刻中出现。如李白《南都行》有:“谁识卧龙客,两吟愁鬓斑。”杜甫的《武侯庙》云:“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汪遵《南阳》有:“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现存成都武侯祠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年),碑文由曾任监察御史、宰相的裴度所撰,由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又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的柳公绰所书。碑文载:“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我未从虎,时称卧龙。”说明,直迟到唐末,诸葛亮号“卧龙”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宋代的诗文中,诸葛亮“卧龙”的别称已大量出现。如宋祁的《孔明书台》云“君不见孔明书台遗庙旁,古书不见台荒凉。卧龙未起蜀天远,茅庐日日空南阳。”王安石《诸葛武侯》“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黄庭坚《夜观蜀志》“盖世英雄不自知,暮年初志各参差。南阳陇底卧龙日。”宋华镇《咏古》“兴平昔丧乱,豺狼恣吞攫。雄才卧南阳,盘桓寄云壑。”陈与义《次南阳》“卧龙今何之,有冢已半摧。”王十朋《诸葛武侯》“卧龙起南阳,不为鼎一足。”杨亿《成都》“漫传西汉祠神马,已见南阳起卧龙。”岳珂《睡起》“南阳一梦何关醉,自爱终身作卧龙。”等 元明清时期,随着元代以来杂剧的勃兴和《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诸葛亮号卧龙在文学作品、戏剧和碑刻等大量出现,卧龙已经成了诸葛亮的代名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而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二、卧龙岗地名考 地名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为了方便生产生活而赋予的,而不是本有或天然的。卧龙岗作为地名,从历史发展来看,同样经历了从少数人使用到逐渐为大众所知,直至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广泛使用,从约定俗成到标准化、法定化的发展过程。 (一)、卧龙岗作为地名,唐代已在文学作品中出现。 据《辞源》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卧龙岗条的解释均为:“卧龙岗,地名。在河南南阳市西南。”但何时出现卧龙岗地名,目前所见未有资料作进一步的解释。经查阅典籍,南阳卧龙岗作为地名,未见于汉代和魏晋南北朝的记述。但从古人取别号的习惯来看,至迟在东汉诸葛亮在此躬耕时,南阳民间便有了卧龙岗的俗称。唐代以后,随着诸葛亮逐步名扬天下,地以人名,南阳卧龙岗作为诸葛亮躬耕之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有:“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的诗句,这里的卧龙,由于诗句的简练和押韵,显然是指地名卧龙(岗)的。 (二)元代卧龙岗作为地名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元代蒙古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兴教化,推崇汉人中的杰出人物,诸葛亮的自身品格和尽忠报国的事迹便成为当时统治者首选的典范,在这种形势下,南阳武侯祠得到了官府的认可和扩建。南阳武侯祠从此得到朝廷钦定的地位,影响逐步扩大。 同时,随着元代戏剧的兴起和传播,诸葛亮的形象被逐步神化,南阳卧龙岗作为地名便出现在戏剧、小说、碑刻和官方志书中。《大元一通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这是卧龙岗作为地名首次出现在官修的历史地理志书中。元代儒学教授王谦在《汉丞相诸葛武侯庙碑》称:“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岗曰卧龙,俗以武侯隐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区,起屋四楹,绘像而祠焉。”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吴漳的《南阳诸葛庙》:“卧龙冈上拜荒祠,惘怅当年枉顾时。”而成书于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多次对卧龙岗进行形象的描述,如《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且说徐庶既别玄德,感其留恋之情,恐孔明不肯出山辅之,遂乘马直至卧龙冈下,入草庐见孔明。”由此可以看出,元代已经出现卧龙岗的地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已经得到了政府的法定认可。 (三)、明清时期,卧龙岗作为地名广为传播,成为一个标准化的地名。 明清两代,诸葛亮受到了统治阶级的不断推崇和颂扬,社会公众对其的好评与日俱增,南阳武侯祠得到了官府的不断修葺和扩建。其中,明代官府组织了不下于五次维修,使祠宇焕然改观。清代知府罗景、顾嘉蘅等先后组织了十二次维修,奠定了今日武侯祠的规模。与此同时,在明清两代的诗文、戏剧、碑刻和志书中,大量出现了卧龙岗的地名。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的历史地理专著,该志书卷三十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明《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记》称:“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明李东阳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城西五里卧龙岗,为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明末朱瓘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县治之西,去城六七里许,有岗曰卧龙,旧有诸葛武侯祠,岁久就圮。”明代叶桂章在《武侯记》称:“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得拜武侯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清代南阳卧龙岗不仅在官修的历史地理志书中得到肯定,而且民间所修的典籍中也大量出现。清代官修《大清一统志》载“诸葛草庐,在南阳县七里卧龙岗”。同书卷一百六十五“南阳府一山川”条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县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盘绕,相传诸葛草庐在焉。” 顾炎武《肇域志》“河南南阳府南阳县”条记载:“卧龙岗,在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诸葛孔明草庐在其内。今即其地为祠。”《古今图书集成》“南阳府”古迹部分曰:“诸葛庐,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祠,春秋祀焉。”清汪介人的《中州杂俎》卷八《人纪》记载:“诸葛亮本琅琊人,徙于顺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之卧龙岗。” 清雍正九年所修《河南通志》卷七“山川南阳府”条记载:“卧龙岗,在府城西南七里,即汉诸葛亮躬耕处。”清嘉庆《南阳府志》卷一“舆地志古迹”记载:“诸葛庐,在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祠,今春秋祀焉。”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二“疆域志古迹”记载:“诸葛庐,在县西南七里卧龙岗,汉诸葛忠武侯故居。” 清康熙四十四年(),南阳知府罗景专门编撰了《卧龙岗志》,记载了卧龙岗武侯祠的兴衰、变迁及修葺的历史。其卷一“胜迹”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府城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如巢然,草庐在其内。” 同时,清代碑刻和文学作品中,记述南阳卧龙岗的内容更是不胜枚举。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记》称:“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遗迹,於琅琊则遡所生也,蜀与滇,报其功而怀其德也,至南阳又功其躬耕养晦地也,古亘至今,遂相传宛有卧龙岗云……”彭而述在《重修诸葛丞相忠武侯祠记》称:“史称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岗,即躬耕旧处……。”闫兴邦在《重建南阳卧龙岗诸葛书院碑记》中曰:“去南阳城西七里许,有卧龙岗,公所隐居乐道处。”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南阳卧龙岗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而闻名天下。 综上所述,从诸葛亮号卧龙的由来到南阳卧龙岗作为地名被社会广泛的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至迟在东汉时期,南阳民间便有卧龙岗的俗称,诸葛亮在此躬耕时因以为号,唐代以来便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元代正式成为官方法定地名。由于诸葛亮的自身品格和杰出贡献,随着统治阶级的不断推崇,诸葛亮的形象不断丰满和神化,南阳卧龙岗便由籍籍无名的荒岗变得名满天下,成为千古名胜之地和南阳的金字品牌。 南阳卧龙岗,是名胜之岗和智慧之岗,有一岗(孕育)两相(秦相百里奚、蜀汉丞相诸葛亮)之美誉,而其作为法定的标准化地名,具有世界的唯一性。我们要倍加珍视这一品牌,保护好卧龙岗生态和人文景观,全力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卧龙腾飞,使卧龙岗名胜更名,打响品牌,推动南阳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在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anyangshizx.com/nysxw/131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