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2/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吕兆航

宛襄古道也称宛郢古道,也许所知者甚少,对此,我不难理解。因为,多年厚重的历史早已把这条道路遮隐,站在古道旁,有时难免那些年车马奔腾的场景,这条道还有一个名字叫夏路,向南直通襄阳古城及楚国都城郢,再向南就直通云贵了。向北与三鵶古道相连直通东周首都洛阳,是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宛城内的街道吕兆航摄

宛襄古道的起点在宛城,宛襄古道与三鵶古道的古宛城连接点在东城外宛城驿,然后经古宛城清代内城东城外过琉璃桥向西,出大寨门过白河沿白河大道向南,一路上,经过二十里屯、三十里屯、瓦店、界中向南进入新野境内沙堰、新甸铺、古驿镇,再继续向南直通今日和古代襄阳。《周礼.考工记》云“:夏路野涂五轨”。涂即是道路,轨是道路的宽度。《史记》记载“: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三鵶古道的北边在今日南阳境内所经过的重要集镇有蒲山镇和石桥镇等,并由此进入南召和方城县境,向北直通洛阳与清代的都城北京。

宛襄古道上的大寨门,杨保国画

《禹贡》记载:“浮于江、沱、潜、汉逾于路,至于河南”。在夏商时代,南方的荆州地区和其他地方,向朝廷缴纳贡品和田赋,除了走水路长江、荆河、丹江、汉水及唐白河到伏牛山南麓之外,向北之陆路走的就是宛襄古道和三鵶古道,这条路与南阳盆地四通八达的水系相连,走唐白河直通中原腹地,经过丹水可直通关中。在古代,江南的漕粮也是途经汉江到南阳,再由陆路宛襄古道和三鵶古道运往京城的。

清代南阳知府衙门仪门吕兆航摄

《天下水陆路程》载“:北京至贵州、云南二省路经南阳府,由襄城县进入叶县,行六十里进入保安驿,然后转水路有唐县入江汉至湖广。或由陆路经博望行六十里至南阳府,再行六十里至林水驿,再行七十里至襄阳府。”宛襄古道与三鵶古道和连接长江的水系,使古代南阳盆地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促进了南阳本地的商业繁荣,《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南阳西通武关、陨关,东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可见,西汉乃至东汉时期,宛城商贾遍地,贸易繁荣,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而在随后的唐、宋、明、清等朝代,宛城商业依然繁荣依旧。

夕阳下的奎章阁吕兆航摄

清代末期,因京汉铁路通车交通干道东移,宛襄古道和三鵶古道逐步被现代交通所取代,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宛城周边的三个青史留名的驿站,宛城驿、博望驿、林水驿早在年被撤销,烟尘淹没着古道,今日的南阳城高速公路绕城,宁西铁路与焦枝铁路交汇于此,还有郑万高铁穿境而过,依然是贯穿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宛襄古道和三鵶古道以及唐白河黄金水道曾经的过去,将永远根植在人们的文化记忆中永放光芒。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anyangshizx.com/nysrk/131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