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3/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这是诸葛亮躬耕地探讨系列的第三篇。

前两篇我们探讨了躬耕状态,分析了南阳优势,但这些还不是诸葛亮选定躬耕地的必要条件。真正决定诸葛亮选定南阳作为躬耕地的,是他自己的内心期望,或者说是他对自身欲望的取舍,是他对人生路径的抉择。

决定一个人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的因素很多,决定一个人干得成、干不成的因素也很多。对胸怀大志而又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来说,躬耕地的选择与敲定,肯定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圈定的,更不是心血来潮贸然决定的。

本人不揣浅陋,试着分析下诸葛亮当时的心理。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南阳武侯祠

强烈的忠君报国思想,决定躬耕地选择要离都城近些,但又不能太近。

离都城近,才希望多;离都城近,也是非多。

胸怀大志的诸葛亮面对东汉末年的混乱局势,一心想着如何匡复汉室,想着建功立业。而这种想法对于一个出身布衣的年轻人来说,那是摸摸天冰凉的事情。人微言轻,力不从心,只有彻底改变这个现实,才能开启自己成功人生的第一步。

对于年轻气盛、功业心强烈的诸葛亮来说,他这时候急需一个平台,或者一个支点,能够让自己与众不同,能够让自己出类拔萃,能够让自己尽快进入官僚阶层,能够让自己的学识才华“货与帝王家”。

离都城近些,意味着表现自己的机会更多些,意味着被发现的可能更大些,意味着结交的层次更高些,意味信息渠道更畅通些。

但又不能太近。为什么呢?东汉末年,宦官与军阀争夺权柄和挟持皇上的反复杀戮太血腥了,他可不愿意在没有看清局势、没有确定目标的时候,就稀里糊涂地被卷进去。那样的话,轻则耽误一生的前程,重则丢掉性命。

离都城近些,进则奉命入朝为官;离都城又不能太近,退则随时拔腿走人。这是一个可进可退、自主可控的机动灵活的位置。后来,刘备三顾茅庐,问计诸葛,说明躬耕地的选择确实非常正确。

一生的小心谨慎性格,决定躬耕地选择要离刘表远些,但又不能太远。

离刘表远,保持距离;离刘表远,才好想事。

诸葛亮当年是随着叔父诸葛玄前来荆州投奔刺史刘表的,当时刘表的治所在襄阳。按道理他应该全力依靠刘表、全心辅佐刘表才对。然而,事实并非这样。正史上没有见到刘表对失去父母的诸葛亮兄弟特殊关照的记载,诸葛亮也没有见到他在荆州在襄阳这段时间的记述。

从史料上分析,刘表有强烈的门第血统观念,重视豪族或名门之后。诸葛亮当时,一无父母,二无背景,后来叔父也很快死去,三是太年轻,刘表对他看不上眼,至少没有发现他的逸才。恰如历史学者方诗铭所说:“在荆州,刘表是不会将这个在南阳‘躬耕’的小人物诸葛亮放在眼里的。”

当然,刘表瞧不上诸葛亮,诸葛亮也看不上刘表。诸葛亮其实也早已看穿看透了刘表。这是一个生性多疑,毫无大志,优柔寡断,难成大事的人,不值得诸葛亮的效忠,更不可能与他谋大事。否则,十年后他也不会用“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来评价刘表。

相互都不欣赏,相互不多接触,但还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那真是扯不断理还乱。怎么办呢?那就各操各的心,各干各的事好了,不必撕破脸皮,也不必让对方为难。

刘表既然不能依附,诸葛亮就必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琢磨事的地方。由于跟刘表是这种状态的关系,诸葛亮是应该离他远点,远点才能没有干扰地清静读书,深入思考,观望局势,决定出路。

但也不能太远了,因为一是与刘表是一种不瘟不火的关系,这种关系用虽用不上,但是断也没有必要,尤其是在自己还没有理清思路之前。二是自己的一家亲眷,拐来拐去都能与刘表扯上关系,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这种关系真还不能一刀两断。三是在东汉末年这个乱世,躬耕需要一个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地方,刘表治下的荆州当时还是能够保障的。

那么,离荆州治所远一点,又在荆州的地盘上,没有意外则自行其是,有了情况又进退有据。这应当是诸葛亮选择躬耕地的又一个硬性条件。

满腔的建功立业念头,决定躬耕地选择名号要响,自己又能去得的地方。

名号不响,没人理睬;名号响亮,增光三分。

东汉时期,天下州郡制基本稳定。全国分成十三州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州下设郡。荆州当时是全国的一个大州,下辖七郡,分别是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县一百一十七个。治所汉寿(即今湖南省汉寿县北),汉末时移治襄阳(即今湖北省襄阳市)。

南阳当时是南都,是帝乡,出高层官僚多,出社会名人多,说出来这个地名,那是响当当的。可以说,在全国的郡治中,除了都城洛阳,就属荆州南阳。这一点,没有人可以怀疑,也没有什么因素可以动摇。唐代大诗人李白就说“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后来的事情,可以充分体现诸葛亮对南阳这个地方的器重和偏爱。诸葛亮两次提到南阳,都是以非常自豪的口气来述说的。一次是《出师表》中那句著名的话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另一次是诸葛亮在《黄陵庙记》中写道“仆躬耕南阳之亩”。

而诸葛亮虽然躬耕之前,在襄阳生活了两年,在襄阳有家宅、有亲眷,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自己住在襄阳、生活在襄阳的话语,更没有一处提过自己躬耕于襄阳。

综合以上条件,南阳这个地方就成了诸葛亮的不二选择:南阳离都城近,又不是太近;离刘表远,又不是太远;名号很响,一说到南阳,就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许就是诸葛亮最终选定南阳的原因,也是他只能选定南阳的重要理由。

欢迎阅读,欢迎讨论,敬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anyangshizx.com/nysdl/122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