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3/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有“诗豪“之称。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梦得文集》。本文选自《全唐文》。

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言现象积累:

(一)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

(二)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三)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著名)

2.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3.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文章脉络:

文章主旨: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理解与提升:

1.文章开头写“山”“水”,与写“陋室”有什么关系?

这里运用比兴,以虚衬实,用“山”“水”的成名或灵异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类比。这里通过类比论证,使得说理鲜明而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体会“上”与“入”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此题运用品析字词表达效果法。“上”字写出苔痕蔓延长到台阶的动态之势;“入”字,写出草色映入帘内之景,极具表现力。这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之景,属于环境描写,表现出陋室的清幽、僻静与雅致。这景致是作者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正合他外迁的心情,衬托出作者情趣高雅、安贫乐道的形象。

3.赏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话的妙处。

这一句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物不俗的角度来写。既然“谈笑”的、“往来”的都是鸿儒学者,陋室主人的德才自然可想而知。这是以好衬好的映衬手法。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调素琴,阅金经”是正面描写,是实写,表现作者从容、恬淡的生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侧面描写,是虚写,表现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虚实结合,反映了陋室主人的自由自在及其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5.“调素琴”说明作者热爱音乐,下文却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

这两者不矛盾,前者指悦耳的声音,指作者在陋室中通过弹琴来修养身心,独善其身;后者是指不悦耳的靡靡之音,暗示作者不与官场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6.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

答案:“诸葛庐”“子云亭”和“陋室”形成了类比,他们的主人都是受人敬仰的古代名人,作者提起他们,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知识点积累:类比论证作用分析法。

类比论证是通过对甲事物(客体)的某种属性的论证,来类比推导出乙事物(主体)的同类的属性,使得论证鲜明形象,增强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其答题格式为:“通过甲道理和乙道理进行类比,使得对乙道理的论证鲜明形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7.引孔子的名言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前面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为什么说“陋室”不“陋”,这样说是否前后矛盾?

《陋室铭》写的是“陋室”,其实“陋室”不陋,这样说并不矛盾。作者先运用比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引入正题,就是说,屋子虽然简陋,但“

我”的德行是高尚的。“惟吾德馨”与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应,点出文章的灵魂。孔子以“君子”自居,作者以“品德好”自居。诸葛亮、扬子云也都是品行高尚的人。在作者看来,君子连同他们居住过的“陋室”同样闻名于天下。所以,只要德行高尚,虽是“陋室”,又“何陋之有”呢?

写作手法归纳:

1.托物言志。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2.比兴、类比手法的运用。开头以山水起兴,引出陋室,继而引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结尾作者把“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类比,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抱负。

古文言文语法中词类活用之形容词篇:动词使动为动动作名词作状语

《木兰诗》重点文言现象积累及全文赏析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手法赏析之抒情方法的赏析附实例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之标题作用题型解题妙招

语文阅读理解:句子赏析和环境描写作解题方法与技巧-附实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anyangshizx.com/nysdl/121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