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的几十年间,南阳人都知道,白河大桥独领风骚许多年,而且还因为它是《白河桥》牌香烟的商标而家喻户晓,飞架白河之上,从木质到后来的钢筋混凝土桥,承载了南阳人大部分的南来北往,让老南阳自豪且感念,因为独一无二,南阳人说大桥,闭上眼也知道它一定就叫白河桥。白河古称淯水,发源于伏牛山南麓,从海拔米的玉皇顶穿越山林秀谷,一路蜿蜒到南阳,古老的白河水深河阔,从战国时期起便承北启南航运繁忙,是古人商运出行的重要水上通道。近代几经变迁,至新中国成立,陆运航空更是取代了内陆水运,加至白河水流逐渐变小,在城市建设的规化里,目前的白河已成为南阳的景观河流,沿岸浅滩已被修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南阳的城市名片。年在白河上修建第一座临时木桥,是解放后南阳人渡河的重要通道,难以想象当年的轻型车辆是怎样小心翼翼且喜气洋洋地从桥面上通过,但那已是那个年代连接南阳市区与乡县交通的重要渡桥,见证了人民公社、大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南阳交通,解放后在白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桥,自然是当年的大新闻,是当年南阳人最淳朴的自豪,而今再提及那座当年的白河木桥,仿佛总能听到人力车走过时的吱吱呀呀声,但白河木桥结束了两岸排队摆渡的历史,从小船摆渡赤脚趟水过河到在跨河大桥上轻快行走,那巳是很大的进步。年6月建成通车的白河桥,老南阳称盆窑白河桥,结朿了白河桥的木质时代,并于年改建为低水位钢筋混凝土桥,几十年间,连接白河两岸,承载交通运输重任,直到年被新的白河大桥替代,城区扩大了,城市人口增多且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桥梁的通行能力也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交通运输需求相适应。最初的木桥与盆窑白河桥时代,南阳城区的建筑也还是青砖碧瓦不见高楼的年代,与木质大桥相适应的南阳经济水平还很低下,中心城区即是解放路、新华路、工农路,东关的仲景路,城西的人民路已属城市外围。长春路、察院街这些解放前的路名还总是与新的路名同时使用,万兴东、老凤祥银楼、杨家后坑、小寨门、南城门,那些南阳的老字号和知名地标,在灰色调的街道上更显古朴。卧龙岗仿佛是在很远的荒郊野岭处,解放路和新华路沿街的商铺也大多都是手工作坊,张罗星称做雨伞,铁锅瓦罐这样的门店还很多,老字号的药店、金银首饰店、玉雕作坊、当铺、染房、小饭馆、杂货店、小客栈等构成了当年繁华的街市。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先生曾来南阳,在府衙写下了著名的《剑北篇?南阳》。南阳城外,白水漱着黄沙,南阳城内,人静街狭;绕城流水,杨柳啼鸦,城中小巷,静静的人家;灯昏店小,窄巷里琢玉沙沙,玉杯玉簪,雕玉如花……那些诗里的场景仿佛依稀还在。记得小时候连大人们也都还没有手表,学生们上学也不需要跑很远的路,听到预备铃声从家开始走就可以赶上上课。普通家庭计时依靠的是生物钟,福音堂的钟声也总是能传很远,如果问时间,大部分人会以太阳的高度来判断,鸡叫头遍,日上三竿,半夜三更,这些古老的计时方式,还与机关学校的闹钟并存,大街上的高音喇叭上还习惯整点报时,“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十二点整”,后来才明白,这是为那些走的不准的时钟来校对统一时间,这些正在消失的许多城市往亊,大概许多老南阳人都还清楚地记得吧。民权路,长春路、菜市街、河街,诱人的芝麻糖油茶水煎包小摊点,这几条路上很多,河街的烧鸡仿佛从来都是分开卖的,能吃上一个鸡爪子卤鸡蛋都能激动很多天,那时候真的好馋,普通人家要想改善生活,必须是逢年过节才可以。王府山算是市内很高的建筑,解放路上有几处二层小阁楼,总是被从乡下初次进城的人们指指点点。想必车马也少,小毛驴车进城拉货,挑担卖浆找头发换针的叫卖声充斥大街小巷,社会主义初期的人民公社时代,城区还没有公交车的身影,那时市区的行政编制,大概还没有公交公司和城市管理局。木质的白河桥时代,城区的古老建筑在一片青砖碧瓦的民居间安之若泰,对于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传承和敬畏,那时土地资源充足,改善居住环境的标准还很低,更不存在强行拆迁扒城墙毁城门的掠夺破坏行为,组织纪律的约束力还相当地强,一些古老的建筑及文化遗产遍布街巷,那时的人们还很传统,还很朴实守旧。直到七十年代时的城区也还很小,冬春的白河沙滩却很宽阔,想到南岸的乡下去总感觉要穿越一个总也走不到边的戈壁无人区,枯水期小细流连着一个又一个的水潭,河滩也总是随着洪水的涨落而改变,下游的漫水桥只有冬春季节可以通行,一到雨季便被洪水淹没,湿地上也总是有一片片茂盛的水草野芦苇,野鸭水鸟小动物不时出没其间,如果连续几年夏天洪水不是很大,灌木丛的小毛桃小桑树就会疯长,有的还会结出果实,沙地上也会不时看到一两棵小甜瓜小西瓜,但一到天黑大人们是不充许小孩子在河滩上玩耍的,因为那时没有电灯更没有路灯,晚上也没什么娱乐活动,除了茶馆之外,商贩们也会早早关门,城外自然就行人极其稀少,大人们都说白河边很紧,天黑以后就会有鬼魂游荡。早期的白河桥时代,城区还没有大规模的房屋建设,所以在解放后南阳的建筑史上,白河桥是当时的一大景观,更是白河上的第一座大桥,而盆窑的白河桥不仅成了南阳最知名的地标,而且还成了白河桥牌香烟的商标。而今,城市已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社会飞速进步,一转眼旧城早已不在,那些老南阳所熟悉的古老建筑渐成往事,一阵风吹来,那一切便都沉入了历史。注:1、白河木桥修建于年,糸临时性渡桥。2、盆窑白河桥,修建于年1月,当年6月通车,年改建为长米,宽10米的低水位钢筋混凝土桥,承载两岸运输42年。3、独山大道白河桥,年建成,全长.8米,宽33米,双向6车道2个非机动车道,2个人行道。张晓玲,笔名东篱明月,网名落花花,南召县人,兵器集团职工,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部结业,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出版有抒情诗集《浅山细雨》,散文集《野山闲情》。 往期精彩回放: 落花花 白河岸边,那年桃花曾开过 落花花 雪不落,花也不落 左德浩 教师节之后的反思 慕容真子 父亲的木质人生(散文) 水兵 八月草木深 石为璧 秋游南召宝天曼 尤红梅 乡村教师的葱茏岁月 单刀 三把火 周同宾 夕暮(乡愁系列) 李雪峰 在村庄里闲走 黄振田 早秋的山村 魏俊朝 你是我秋天最深的怀念 熊向阳 七夕在宛 王定业 夏日黄昏观丹江 朱振华 相望于江湖——人生需要江湖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anyangshizx.com/nysxw/57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