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最近受吧主之约,准备写点什么来支持一下本号事业。不过,每每拿起笔,第一反应只是,感觉自己啥也写不出来,所谓“本领恐慌”也就不过如此吧。所以,既然答应了,还是写点什么聊表寸心吧。

今天跟吧主聊起了中国行政区划沿革、特点、以及一些可资探讨的小问题,吧主再次约稿,现在只能拾人牙慧,献上拙作连载一下吧。

之前看过历史地理学大师周振鹤的《中国历史地理十六讲》,其中诸多考据和罗列都已忘却殆尽,但是其中关于中国行政区划的三个原则可谓是概括了所有的情况。

第一个是山川形便原则,省与省之间的边界设置,大多数遵循这个原则,剩下两个原则只是个别情况。山川形便原则是指行政区划边界要依山顺河、蜿蜒前进,如山西和陕西之间隔着黄河、山西和河北之间隔着太行山,湖南湖北之间隔着长江、甘肃和青海中间隔着祁连山、湖北和四川之间隔着巫山、云南和四川之间隔着长江、广东、江西、湖南三省中间倒“T”形分布着南岭和罗霄山……如此种种,不胜罗列。

这个原则很好理解,如果强行违反这个规律设置行政区划的话,那么就会造成信息传递不畅、管理困难,如果严重一点的话还会出现封建割据。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诸葛亮曾经在《隆中对》提到过,让刘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我一直认为这明显是不可行的,当时还把为什么不行写到了高中作文里,得到了老师的夸奖。跨有荆益,“荆”是荆州,湖南湖北加上广西桂林和河南南阳,“益”是益州,四川云南贵州加上陕西汉中,如果刘备真的掌握了荆益二州,那么就是无穷无尽的麻烦。“益州险塞”出入不便,古来只有陆路剑门可通关中、水路夔门可通荆湖,而且“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你可以说这只能证明蜀地北伐困难,不能证明四川没法控制荆州,但是夔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好像证明了交通便利,但这只是单向的,朝发江陵,什么时候能到白帝?况且荆州的无险可守是出了名的,古往今来割据荆湖地区的只有四个政权:春秋战国楚、刘表、南平、马楚,无不是中原大乱无暇顾及、一旦中原稍定,自然灰飞烟灭。守荆州只能想宋朝守开封一样“以兵为险”,或者像楚庄王和关羽一样“以攻为守”。所以说蜀汉麦城、夷陵两败乃至于最终无法“克复中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违反了“山川形便”原则。

另外再解释一句,说蜀地不能控制荆襄,但为什么据蜀称雄者,必占汉中呢?汉中和荆襄最大的区别就是汉中险塞环绕,自成一体,不必囤重兵,倒也算山川形便。

第二个是肥瘠相配原则。顾名思义,“肥”就是富庶地区,“瘠”就是贫困地区,也就是说,在行政区划上,一块富庶地区要搭配一块贫困地区,这个思路有点互帮互助的意思,现在的对口帮扶估计承袭于这个原则。这个原则的应用,在中国大致有三个,江苏、安徽、青海。

青海,古称朵甘都司,截止清亡,青海省从未管辖过西宁,原因在于山川形便原则,青海全是高原,而西宁是湟水谷地。后来中央政府希望加强控制青海,就将西宁划入,以保证青海有固定的政治中心,也能让西宁的现代气息带动高原发展。

安徽和江苏,在明朝之前,江、淮二水一直是中国行政区划的关键点,战国以淮划齐楚、两汉以江割徐扬、唐朝自有淮南道,元朝一江隔出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直到明朝,不分江北江南、淮北淮南的格局才出现,称为南直隶,清称“江南省”,置“两江总督”统江南江西。后来以府县数量分割成江苏安徽,即为如今轮廓,其边界毫无科学性,居然分出天长、徐州这种半岛地区,直接制约了两地发展。

第三个叫犬牙呲互原则。也就是有意违反山川形便原则,以避免割据的设置,如甘肃的庆阳平凉地区插在陕北腹地,河南的安阳濮阳新乡地区和信阳地区,四川插入藏区的一部分,等等。目的是加强省与省的制约力,不至于产生分离主义。如今科技发达,割据情况失去土壤,例子较少,古代这种情况较为常用,如唐河东道下辖三门峡地区、北宋淮南东路下辖皖北地区等等。

水平有限,今天先写这么多,下次讨论一下各省命名来源和一些小故事。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药物
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anyangshizx.com/nysxc/5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