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出师表》里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如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建有武侯祠,相传诸葛亮当年躬耕于此:湖北省襄阳市隆中也建有武侯祠,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诸葛亮躬耕之处究竟是在河南省的南阳市还是在湖北省的襄阳市? 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处于河南省西北部,接壤于湖北、陕西。襄阳处于湖北省西南部,于南阳是一处,诸葛亮躬耕处是古隆中,现今位于襄阳,古属于南阳就是今天的南阳市卧龙区。《三国演义》上的描述一般是不可取的,它只是小说,《三国志》上的东西可以作为参考!诸葛亮在他叔父诸葛玄便躬耕垄亩于隆中。隆中这个地方一直有襄阳南阳之争。据说清代有个名叫顾嘉衡的,是襄阳人,却被派到南阳做知府。 于是南阳人就要这个身为南阳知府的襄阳人表个态。说清楚隆中到底是在襄阳还是南阳。顾大人没办法只好撰得一联云:心在朝廷,原无论先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算是平了这场官司。其实隆中地理位置在襄阳城外二十里,行政区域却在南阳郡的邓县,所以说襄阳南阳都对。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差异,对古地名的解释出现分歧其实是常见的学术现象,比如山西汾阳与安徽池州的“杏花村之争”,湖北咸宁与黄冈的“赤壁之争”,山东枣庄与苍山的“兰陵之争”等。须看到,历朝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化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各地边界并非一直清楚无虞。 所以,我们很难说,一处古地要么属于这里,要么属于那里,即便是“南阳之争”,也有研究称古南阳指的是南阳郡,包括现在的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如此,两地的争论就成了无的放矢。南阳与襄阳所展开的“南阳之争”自然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寻找IP资源,但这终归是专业的学术问题,还是交给纯粹的学术研究为好。没有定论的情况下非要将某个地名划于自己名下,吃相并不太好看。 大家都在看 二战时期举行杀人比赛的那两个日本人,后来下场如何 诸葛亮七星灯续命,七昼夜灯不灭,向天可再借12年 钱学森的贡献有多大?待遇有多高?连十大元帅都比不上 古代纳一个妾需要多少钱?凭你的收入在古代可以纳几个呢? 来源:新竹印象怎么样才能治疗白癜风国内白癜风知名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