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北郊,是中国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故里。石桥镇东隔白河与方城县博望镇相望,西与小寨乡接壤,南濒泗水河与蒲山镇搭界,北与南召县皇路店乡毗邻。 石桥镇古称西鄂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物荟萃、风景秀丽,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黄帝儿子姤姓后裔鄂部落故地,夏、商、周鄂侯国中心。不仅孕育了东汉"科圣"张衡这样一位旷世伟人,还有被称为"二十八星宿"的东汉开国大将陈俊、朱佑,蜀郡太守王子稚、张堪;晋代秘书监演字彦将,御史中丞张辅;唐肃宗张皇后;北齐大将张保洛等历史名人达士。这里还是东周周景王王子姬朝携周室典籍奔楚之后的定居之地,中华第一奇书《山海经》即诞生于此。 石桥镇自古为商贸重镇,物产富饶,是南阳四大名镇之一。焦柳铁路、二广高速公路、省道02线南北穿境而过,是洛阳-南阳、南阳-南召公路交汇处。因其位于南阳、南召、方城三县交界,又东临白河,水旱码头,商贾云集,成为宛北最大农副产品集散地,故有"银石桥"之称。石桥镇汉槐街十字路口,有一棵槐树,据史书记载,此树远在汉代已有,人称汉槐,树龄有多年。汉槐树高10米,围径33厘米,冠幅13.7米×13.3米。汉槐向上生长的中心干不知何年已枯死,留下了残桩,有一大枝向东伸展,形成了现在的树冠,树体向东倾斜,树阴遮掩了树下的街道。树干中空,更显得汉槐之苍老,其上枝叶翠绿旺盛,生机盎然。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棵槐树也如一般的槐树一样,大到一定岁月就枯萎死去,但有那么一天,正值石桥街逢集,方园八里的人们都前来赶集,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位白发老人,从街南向街北走着。只见他年逾古稀,衣衫破烂,蓬头垢面,一瘸一拐地自南而北走着,破碗中有半碗似脓似血的东西,他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重复着两句话:“欲成仙者,可饮此也”。他从街南走到街北,无人理采,当他走回到这棵已枯死的老槐树前时,背靠槐树,想歇一会,白发老人长叹到:“神仙虽好无人当,此物虽真无人要,此街人虽多识其真者都无一人。”话音刚落,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上前向老人讨要碗中之物,老人惊问到“你是谁家孩童,为何要我碗内之物,是谁让你来要的?”那小孩答到:“我姐姐说你碗里有一仙桃,吃了可以成仙,长生不老,是真的吗?”老人又问道:“你姐姐在那?何以看见我碗中有仙桃?”小孩用手一指,白发老人顺着小孩手指看在距此树不远的地方,有一深宅大院,院内有一绣楼,一位妙龄女子在绣楼上正向此张望。当老人与那女子对视之时,那孩童乘机上前去扒碗,想看个究竟,不慎将碗打翻,半碗似脓似血的东西洒在这棵枮树的根上,碗也打个粉碎,白发老人叫走了孩童,怒视那女子,绣楼上那女子便双目失明,原来,那大家闰秀是半仙之体,天生一双仙眼,看出了老人碗中之物是一个仙桃,才让刚才那小弟去要,这时老人只说了声“此树长长”,便飘然离去。第二年春,这棵已枯死的多年的槐树又发出了新芽,长生不死,年年绿绿葱葱,枝繁叶茂,至今仍是如此。 能看到这里的,绝对是朋友,因我发的只是古树,相对单调,知音难觅呀。 东拼西凑就这些吧,是不是景色还不错?若是哪位高人有感触,就请来首赞诗吧。我在这里先谢谢了。 虽然老套,但我还是希望用这方式能得到大家的帮助。 欢迎提供古树线索、古树轶事、古树传说、古树赞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anyangshizx.com/nysrk/89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