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豫记导读:    九月九日重阳节,喝菊花酒,登高望远,遍插茱萸。重阳节发源于中原,具体在哪里,却说法不一。驻马店的汝南县、上蔡县以及南阳的西峡县都宣称是重阳节的发源地,而且还各有说辞,言之凿凿。    

豫州老寒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算得上是我国民间最为重要的日子之一,过重阳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的汉代,两千年来风俗未变,喝菊花酒、登高望远、遍插茱萸成为了重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重阳节又被赋予了尊老、敬老的意义,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老人节”。

与许多古老的风俗和节庆相似,重阳节源自中原地区。可是具体到源自哪里?这引发了河南省两座城市三个县的文化源头之争。总体来说,重阳节的文化之源有三种说法,汝南说、上蔡说以及西峡说。

喝菊花酒

重阳节的传说有很多,最早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这一文献将重阳文化之源指向了驻马店市汝南县。在吴均的故事里,汝南有个叫桓景的年轻人,他常年追随道家高人费长房先生云游四方。有一天长房先生告诉了桓景一件大事,“九月九日,你家会有灾难!抓紧回去吧。”桓景一听,这还了得,连忙跪下求救。费长房随即告之方术,并嘱咐再三。

这个汝南小伙子疾步如飞,在九月九日这天到来之前回到家中。召集家人告之利害,将老师费长房的方法教给了每个人。大家纷纷赶制一种叫做绛囊的红色口袋,采集茱萸,酿造菊花酒。

九月九日这天终于还是到了,桓景他们一早就离开家门,这家人佩戴着绛囊,身插茱萸,喝着菊花酒,躲到了附近的高山上。傍晚时分,胆大的人跑回家一看,鸡犬牛羊竟然全部毙亡,情景着实可怕。桓景一身冷汗的找到老师,费长房听后哈哈大笑,“你们家的灾难过去啦!”汝南百姓听说了这件奇事纷纷效仿,从此每年九月九日,这里的人们都要饮菊花酒、登山远眺、插茱萸枝。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重阳节就这样天下皆知了。

茱萸

上蔡县和汝南县比邻而居,县城相隔60多里,均属于驻马店市,历史文化几乎同源。因而上蔡县的重阳节来源同样是《续齐谐记》和桓景的故事。重阳节源自上蔡一说同样是有理有据的,据考证桓景一家人避难登上的山就是今天上蔡县境内的芦岗,春秋时名冈山,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7公里,高97米,上土下石,蔡境内唯此山最高,登上山顶,可以眺望四野。

汉代设置汝南郡,偏偏治所就在上蔡,因此那时候的汝南与上蔡在行政区划上是有重合的。另外根据上蔡当地史料看出,从春秋至汉代,桓氏一直是上蔡声势显赫的家族。依据当时名门望族聚居的风气,桓景很有可能是上蔡桓氏家族的一员。

无论是汝南还是上蔡,看来重阳文化的源头跟桓景是脱不了关系了。可是远在公里外的“山茱萸之乡”南阳市西峡县,有着另一个重阳节发源的故事。那里的人们认为,重阳节是为了纪念重阳公主才设立的。

登高望远

东汉年间,宫中身怀六甲的李娘娘受到后宫迫害,趁机逃到洛阳以南的伏牛山中。农历九月九日这天,李娘娘走到了一个叫重阳店的地方,生下了一个女儿,名字叫做重阳女。

在当地百姓的照顾下,重阳女一天天的长大。有一年秋天,伏牛山区来了个瘟魔,在当地引发了一场大瘟疫。村里百姓很多失去了性命,年事已高的李娘娘也染病难治,在临终前将身世告诉了女儿。母亲去世后,重阳女拜师学艺立志斩除瘟魔。伏牛山中一位神仙收她为徒,精心传授剑法,并告诉她瘟魔有四个弱点:一怕红色,二怕酒气,三怕刺激气味,四怕高声,并测算第二年九月初九这天恶魔还会到来。

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重阳女驾乘仙鹤返回家中,组织附近百姓登上云彩山,女的头上插着红茱萸果,男的喝着菊花酒,高喊着“铲除瘟魔,天下太平”的口号。瘟魔出现后,见到红色的果子,闻到酒气和菊花味,听到喊声,立刻吓得缩成一团,重阳女一剑将瘟魔刺死。

皇帝听说了自己女儿的壮举,认其归宗并封她为重阳公主。百姓们为了纪念重阳公主就修建了重阳道观,并在每年九月九日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年复一年,这风俗就流传开来。

敬老

上千年来,重阳节的故事在河南很多地方都有流传,故事内容也大同小异,只是在故事中阐述着一种观点,“重阳节是在俺们那里发源的”。这种文化源头的争论并不是什么利益的冲突,而是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谁不想让这重阳佳节的喜庆气氛中透着股自己故乡的味道呢?

时至今日,重阳节还被赋予了“长长久久”的美好祝愿,成为了国家法定的“老人节”。人们在登高望远、赏菊饮酒插茱萸的时刻,还不忘传承中华文化的孝道,这才是对重阳节最好的传承。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要多少钱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anyangshizx.com/nysjj/5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