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首届“大享经”全国书法展作品集》

天,地,人。

天为父,地为母,人为子。

万物以天为尊,以地为灵,以人为杰。

天有道,地有德,人有享。

夫道者,自然也;夫德者,因性也;夫享者,相应也。

天之道,显于德,归于享;

地之德,立于享,法于道;

人之享,因于道,启于德。

道无享不成天,德无享不造地。享为道之神,享为德之根,享乃道德之圭臬,天地之元行也。

夫风雨雷电,四季轮环,乃道行天纲。夫春华秋实,燕徙熊藏,乃德行地常。夫尧舜禹汤,父嗣子传,乃享行人寰。

人享地,地享天,天享人;

人享天,天享地,地享人;

往之复之,轮之回之,亿兆万年,孰有穷尽?

是故人以天为帝,人以地为师,人以人为用。

何也?

人之用,授于天,接于地。

以其身,成其能;以其思,成其明;以其心,成其神。

心净者,神通天,天空焉有虚哉?

思勤者,明通地,地实岂不夯耶?

身强者,能通人,人情安无顾乎?

人,乃万物之首,天地之精,是以其用也。

上用者,天享其用,是以为君。

中用者,地享其用,是以为臣。

下用者,人享其用,是以为民。

用所用,是为享也,斯善矣。用非所用,享非所享,斯恶矣,奈之若何?

是故,用为享之始,享为用之主。无用无享,有用有享;多用多享,少用少享;不用不享,常用常享,大用大享。

斯人者,子于父,乳于母,学于师,知于书,行于路,官于府,商于市,耕于田,从于军,居于堂,疗于医,养于丹,其无不享者也。

然则,家享者亲亲,众享者分分,公享者均均,国享者明明,地享者淋淋,天享者循循。是以共享,故能长享。长享常生,皆成大享。

斯享者,起于梦,立于妙,合于道,守于德,形于共,聚于独,善于分,益于众,在于心,传于世。

因之,

思有涯,梦无涯;法有度,妙无度;物有形,道无形;品有量,德无量;私有忧,共无忧;散有限,独无限;贪有损,分无损;自有止,众无止;观有碍,心无碍;生有穷,世无穷。

嗟乎,大道无形,大德无垠,大享无停。是以不停,故能长久,久之又久,享之又享,是为人杰也。

人杰者,道行千年,德被万世,享泽天地万物。

部分获奖作品欣赏

以人为本的实用主义哲学观

《大享经》研究发微(代序)

田耕之

年,《大享经》在湖南常德被龚氏家族由口口相传整理而成文字,在隐蛰千年后公诸于世,这无疑是社会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全文仅有字的《大享经》,以楚风的行文格式,以《道德经》的哲学意识,将享用哲学与道德学说挂起钩来,“笼天地于形内”,使玄之又玄的上古时期的道德经典落实到以人为本的实用主义哲学观上,显现出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的自身认识的突破。

《大享经》究竟源于何时,作者为谁,为何在龚氏家族由口口相传至今,等等一系列问题尚需进一步有待学术界考证研究,不在本文研究之列。笔者试图从它的哲学思想根源探寻其思想发生发展嬗变的内核,以开启研究这一古代哲学经典的大门。

何升明

广西钦州

cm×23cm

特等奖

作品局部

一、《大享经》源自《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共有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叶满宇

内蒙呼和浩特

41cm×28cm×17

特等奖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的总体认识;《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表达了对人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宏观把握。“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是上古时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后世哲学思想、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郑树明

山东寿光

cm×95cm

“道”本来是指人行走的道路,经过引伸具有“规律”、“法则”的意思。如“天道”系指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过程和规律;“人道”则指人类社会秩序,包括道德规范、道理和原则等。老子吸取了“道”的这些涵义,认为“道”是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总规律。“天”、“地”、“人”都要以“道”为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大德之人的行动也要“唯道是从”(第21章)。日月星辰按“道”(自然规律)而运行;树木花草依道而生息。人有道而前进,人无道即碰壁,明君有道而国盛,暴君无道而政亡。

周继中

安徽含山

cm×80cm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在《道德经》里,“道”提到了70多次。老子首先提出了“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所谓“道生天地万物”。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自然万殊都是它所派生出来的;老子说“道”,还具有万物的共性,万物的总法则的涵义。韩非子云:“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道”就是宇宙存在运动的总法则、总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勇骏

山东临邑

cm×55cm

作品局部

《大享经》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大享经》开宗明义从天、地、人的认识入手,以整体综合思维论述天、地、人与道、德、享之间的对应辩证关系:

天为父,地为母,人为子。万物以天为尊,以地为灵,以人为杰。

天有道,地有德,人有享。夫道者,自然也;夫德者,因性也;夫享者,相应也。

天之道,显于德,归于享;地之德,立于享,法于道;人之享,因于道,启于德。

赵恩

浙江武义

cm×cm

不难看出,《大享经》哲学思维来源于《道德经》,虽然其中也有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的成分,但其主导思想出自《道德经》。故而《大享经》被称为道德外经。

崔涛

河南郑州

cm×80cm

二、《大享经》延续并发展了《道德经》

《道德经》核心是论“道”与“德”。在《道德经》中,“道”是形而上的哲学慨念,是宇宙的本体,自然万殊都是它的派生。

在第42章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在第21章中: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在第62章中:

道者万物之奥。

在第25章中: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道”是能够意会而不可言说的。但是,“德”是人类社会必须拥有和把持的。

王伟阳

福建泉州

cm×93cm

在第38章中,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赵宏武

江苏宝应

cm×50cm

作品局部

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在第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第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这里所讲的“上德”。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老子批评儒家“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为”的“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任着主观意志办事。

肖启富

湖北石首

cm×95cm

而在《大享经》中,“道”专指的是自然、社会、为人处世的运行规律和行为法则。这一点上,《大享经》是对《道德经》的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延续,与《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大享经》的核心是论“享”。《大享经》也被称作《享经》。在《大享经》中,“享”是形而下的慨念。

天之道,显于德,归于享。

道无享不成天,德无享不造地。享为道之神,享为德之根,享乃道德之圭臬,天地之元行也。

这里。把“享”提升到“道德之圭臬,天地之元行”的地位,是《道德经》中所没有出现的哲学思想观念,并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象,“夫风雨雷电,四季轮环,乃道行天纲。夫春华秋实,燕徙熊藏,乃德行地常。夫尧舜禹汤,父嗣子传,乃享行人寰。”中推导并揭示出人类社会“享”的本质。

陈永立

河北无极

cm×35cm

三、《大享经》人本主义观的确立

人是哲学永恒的主题,离开了人作为主宰世界万物的主体,任何哲学就显得空洞,很难为所有的人所接受。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涵盖天地,无所不包,但它首先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基础,并由养生理论扩展到治国理论,因此,《道德经》既是治身理论,又是治国理论,治身和治国是密切联系、相互印证的。人的肌体是细胞的集合体,大约有60万亿个细胞组成,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分子,相当于国家的一名成员;大脑是魂的居所,相当于统治者的首府;魂是自我之主,相当于国家的统治者;骨骼相当于国家的政府机构;精气是肌体的养分和能量,相当于物质财富;血液循环系统,相当于道路交通;免疫系统,相当于司法系统;神经系统,相当于信息网络;消化系统相当于工厂企业……明白这些,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的身国同构理论。

周锟

山西太原

cm×25cm

作品局部

哲学的大道必须从认识自我开始。哲学要想解放全人类,必须首先解放人的心灵,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健康之道首先应是自我的健康之道,这就是老子的圣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学的最大特点。

《大享经》把天道、地德、人享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来认识,正是《道德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反映。所谓“人享地,地享天,天享人;人享天,天享地,地享人”,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享”——因为人才是天地的主宰。人就是按天地自然存在运动之道之理,来认识把握和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社会。

程晓海

黑龙江鸡西

cm×95cm

西方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是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前者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方面,当时思想家从这一方面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以这个观点来解释人。在这个意义上人本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一个条件。从这一角度来审视,《大享经》如果是撰写于东汉末期的话,其人本主义哲学观的确立比西方人本主义哲学观的正式提出,时间上要早0多年。《大享经》人本主义观的确立,标志着古代先民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民族宇宙意识、生命存在运动意识在以人为中心的。

余军

上海崇明

cm×70cm

作品局部

四、《大享经》实用主义哲学观的形成和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主体精神的确认

任何一种哲学观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无根无本的主观臆说,而是在先辈思想的启迪下,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智慧结晶。经过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教化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私有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对自然、社会及其人的自身认识在不断进步,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形态的转换,是历史的进步。战国七雄的纷争局面在大秦王朝终结,意识形态方面也必须随“书同文、车同轨”的制度要求,更加注重思想的统一,当然也必须符合现实的要求。当秦朝的“焚书坑儒”文化大清洗带来严重的思想禁锢之后,汉代以降,思想领域却是以“罢拙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形成负反馈。在儒家思想影响和笼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观念。《大享经》的出现,其中有儒家思想影响的痕迹。但它又是直接继承《道德经》的。

张新

河北秦皇岛

cm×75cm

《大享经》的哲学观,指出人的生存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大享”、“大用”,并视之为“道德之圭臬,天地之元行”。这一思想实际上就是老子思想的衍生——大享即大道,大用即大德。《大享经》更强调人是宇宙世界的主宰,大享大用才是符合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发展规律的最高法则。

在《大享经》里,道家“玄之又玄”的哲学观被可用可享的实用主义、人本主义的哲学观取代,人的自我价值被认定、被凸显出来,且与天地道德并行不悖,这无疑是人类思想领域的一次大突破、大飞跃!

秦朋

河南镇平

cm×90cm

首先,在思维哲学的层面,“享”与“道”一样,是比较奥深的概念。在《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大享经》中,表述为:人享地,地享天,天享人。但不仅如此,《大享经》还深化对“人”的认识:人享天。天享地,地享人。这样,把天、地、人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往之复之,轮之回之”,周而复始。这是人的宇宙认识论的突破。

其次,在社会实践的层面,“享”的概念具有脱离“道”的虚无状态,直面现实的意义。在《大享经》中,人能够享天,也能享地,实际是说明人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即天地万物为“人”所享,人的生命、福祉从天地万物中获得。由此推及,人的自身要生存发展,必须与天地万物建立可再生、可循环、可持续的良性关系和运行机制,惟其如此,才符合宇宙自然之道,才可谓之为“大享”。

靳奉月

辽宁锦州

cm×80cm

再者,从微观的可操作的角度看,“享”是目的,而“用”才是途径。“用为享之始,享为用之主。无用无享,有用有享。多用多享,少用少享。不用不享,常用常享,大用大享。”而“享”和“用”的主体是人。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人的地位、阶层有别,“享”和“用”也有差别,于是就有了君臣民的社会层面和工、农、商、教、医、兵等职业类别的差异。“享”和“用”的最佳状态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与道家的“无用而无不用”、“无为而无不为”的“无用”、“无为”观,显得更有积极的意义。

王卓

河南南阳

45cm×32cm×11

五、《大享经》的现实性及其时代意义

哲学是研究人的思维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不足千字的《大享经》被发现并公诸于世,为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思维科学提供了一份可贵的资料。

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漫长封建社会,特别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意识形态禁锢下,《大享经》宣扬的“大用大享”实用主义观,在统治者眼里无非是异教邪说,是不能让它去蛊惑人心的。《大享经》的作者为现实所迫,只能明哲保身,让它以家族辈分排序的方式隐蛰起来,代代口传以利于保存。

刘广文

广东广州

cm×65cm

如今,我们生活在国运昌盛的时代,时代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发生了飞跃性变化。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我们运用现代高科技认识宇宙自然,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如宇宙航空、太空发现、电子信息、人类基因、生物化学等前沿科学),而且启示我们用科学的思维认识宇宙自然、认识人类自身。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要能动适应和改造世界。在当今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环境气候的变化,人类的生存正遭遇巨大挑战。如何构建人类社会的“命运共同体”,这是摆在人类社会发展面前的严峻现实课题。哲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认识人类自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决策层提出了“创新、绿色、环保、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共享”的理念与《大享经》中“大用大享”的哲学观是一致的。所谓“家享者亲亲,众享者分分,公享者均均,国享者明明,地享者淋淋,天享者循循。是以共享,故能长享。长享常生,皆成大享。”基于此,对《大享经》的传承和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庞科成

广东佛山

45cm×32×22

部分入展作品欣赏

鲁家武

广东东莞

cm×50cm

谢鹰

山西临猗

cm×96cm

张丁利

山东临邑

cm×95cm

袁家喜

江苏南京

cm×65cm

葛长毅

河北景县

cm×47cm

程文俊

河南上蔡

cm×92cm

陈定国

湖北武汉

cm×45cm

首届“大享经”全国书法展征稿评选剪影

来源:孔艺工作室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法家园微店

中国书法家园

书法资讯抢先知晓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anyangshizx.com/nysrk/58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