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长寄语 欢迎来到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教育内承百年名校渊源,外应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多年来执着不懈,戮力耕耘,始终以培养具有公共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的高素质法科人才为己任。法者,天下公器,关乎国运兴衰、民生福乐。繁复多元的现代社会,无法不足以治,而徒法不足以自行。着眼21世纪地方发展和中国进取,我们致力于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在志同道合的青年一代中培育深谙法治精髓、胸襟开放、视野广阔、具有独到思辨力和创造力的潜在的社会中坚。由学位课程、讲座论坛、实践演习、社区参与、校园活动等诸多形式所组成的全方位的培养环节将为青年人日后的社会化生存和进一步深造提供必需的知识储备、技能训练和性情养成。我们期待青年人从这里所汲取的法科知识和人文素养、独立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明晰的表达力和执行力、卓越的团队精神和公共意识,足以使他们胜任法务、党政、军队、媒体、商务、社团、学术等众多领域的不同事务和复杂岗位。西谚云,“教育非水灌空瓮,乃烈焰燃柴”,比掌握“法是什么”更有生命力的是对“法应当是什么”的坚韧追求。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鼓励和扶助年轻学子在成长之初倾听内心的声音、释放自我意识、摆脱偏见和惯例的束缚,我们力图在冷漠的知识和技能之外,保持和养育青年人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求索欲,激发和护佑他们对理想的信念与坚持,让他们在成为诸如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务员等任何职业角色之前,首先成为一个心智饱满的人,一个善于洞察人性精微、明辨善恶之别、对正义与良知怀有基本敬畏、对人世的纷杂与苦难有基本的敏感与悲悯、懂得坚守、勇于开拓的真实而赤诚的大写之人。光明造就了机会,黑暗孕育着担当。时代呼唤既有家国归属又能放眼世界、既有政治忠诚又具普世情怀的青年一代承继共和国的未来,在这个事业中,我们不遗余力,希望您能在这里找到您的期待,希望您的梦想由此起航!二、学院简介 西北师范大学系百年名校,法学教育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著名法学家萨师炯、吴文翰先生曾在此任教,奠定了学院法学教育的基础。年获“法学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年获法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年在法律系基础上成立法学院,年法学被评为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法律发展与地方治理目录外二级博士授予权,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标志着学院已建成结构完善、层次多样的法学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6人,校内云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人,在读博士4人,具有海外访学经历教师4人,实务部门兼职教授34人。其中,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5人担任全国法学一级学术团体理事,还有多人分别担任甘肃省法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府法律顾问、省人大立法顾问、省委政法委咨询专家、仲裁员、兼职律师等社会职务。学院外景 学院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依托的主要平台有: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西北法律文化资源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第二批高校新型智库“法治引领推动甘肃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成立的“甘肃省地方立法研究咨询基地”,华中师范大学设立的教育部百所重点基地“中国农村研究院西北调研基地”,西南政法大学设立的教育部批准的人权研究子机构“西北少数民族人权研究中心”。学院大厅 为了加强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学院与各级各类司法实务部门展开深度合作,签订联合培养法律人才协议,实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先后在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等法律实务部门建立了实习基地。同时,学院建设运行巡回审判法庭、法训实验室、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等多种形式的校内日常实践基地。模拟法庭 法训实验室 学习生活就业指导工作室 三、专业介绍 法学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伦理及法律信仰,既能系统掌握基本法学理论和技能,又能适应当代中国法治国家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胜任立法、检察、审判、行政执法、律师实务和企事业法律实务工作,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法律人才。标准学制为4年,学生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授予法学学位。学院开设法学核心基础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法律史、国际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商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法律职业伦理、证据法、环境资源法等。毕业生深造、签约情况 年-年,我院共有余人成功签约,就业率达98.22%,其中:公务员人,事业单位人,国有企业59人,私人企业68人,继续深造人,在国家各级公检法机关、高校、律师事务所和企业等从事法律事务的人数共有人,专业对口率高达77.63%。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作为从事公检法、律师等职业的必备条件,也是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依据,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年前称“司法考试”)通过率的高低是体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学生法考通过率平稳保持在45%左右,远高于全国12%的平均通过率。学生获奖情况 第二届大学生“金企鹅杯”网络法学模拟法庭大赛 第十届全国法律英语演讲大赛 四、优秀教师、学生及校友风采 优秀教师 杜睿哲,西北师大法学院院长、教授,甘肃省法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诉讼法、司法制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了20多项国家、省部级及其他课题,先后在《中国法学》《现代法学》《人民司法》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撰写专著、教材10部。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立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华司法研究会民族法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甘肃省法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中共甘肃省委法律顾问、甘肃省政府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大立法顾问、甘肃省委政法委咨询专家、中共甘肃省委讲师团成员、中共兰州市委、市政府法律顾问等社会职务。吴国喆,男,汉族,年8月生,甘肃静宁人,法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法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篇,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专著1部,获甘肃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担任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人大特邀地方立法研究员、兰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甘肃省明源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教育法制研究会理事、甘肃省第二层次领军人才、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王勇,男,汉族,年6月生,甘肃金昌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论文指导教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八十余篇,代表性学术著作《草权政治:划界定牧与国家建构》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兼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地方性法规评价中心特邀研究员、甘肃明源律师事务所律师、兰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华中师大中国农村研究院西北调研基地负责人、《人大研究》杂志审读专家。牛绿花,女,藏族,甘肃舟曲人,民族法学博士,教授。年5月参加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六部委高校哲社骨干教师培训班。作为中央政法委与教育部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入选人员,年8月到12月在美国南伊利诺伊州大学(SIUE)访学,兼任“民族法制与民族政策研究所”主任,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法律文化资源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宗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西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担任省级精品课程主讲人,校级双语课程主讲人。主要从事法理学、法律人类学、民族法学、藏族习惯法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王宏英,女,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基本理论,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完成教育部项目一项。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兼任甘肃省教育厅高校章程核准工作小组专家。甘肃省公证协会理论研究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妇联妇女儿童维权专家,甘肃省七五普法讲师团成员,庆阳市委法律顾问,兰州市安宁区法学会常务理事。优秀毕业生 王永祥,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年毕业,同年考取我院硕士研究生,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荣获各种荣誉奖励13项,年荣获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月“学术之星”称号、“学业一等”奖学金。年荣获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荣誉称号。周一琼,女,汉族,浙江绍兴人,年毕业。该生学习成绩优异,曾获“国家奖学金”、“学习优秀”、“学术科研”、“三好学生”等奖学金,并获西北师范大学“优秀青年志愿者”、“博物馆优秀志愿者”、“金鸡百花电影节志愿者”、师大杯辩论赛“优秀辩手”等荣誉称号。通过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获得A证,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至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金佳麒,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年毕业。学习成绩优秀,热爱科研及学术研究,外语水平较好,先后荣获西北师范大学“学习优秀”、“外语成绩优异”等奖学金,主持科研项目《高校快递代理点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该成果在西北师范大学“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年暑期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参加游学活动,年保送至华东政法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赵婷婷,女,汉族,甘肃天祝人。年毕业,同年保送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通过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获A证,年8月入职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国税局政策法规科,年4月被武威市国家税务局推荐为甘肃省国家税务局督察内审业务骨干,同时参加全省督察内审的专业培训,10月份该同志被天祝县国家税务局推荐为公职律师候选人,并参加甘肃省司法厅组织的第一批公职律师培训班。贾丰博,男,汉族,甘肃平凉人。年毕业,通过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A证。年12月-年12月在部队服役。年6月,通过甘肃省公务员招录考试进入兰州市检察院政治部工作。年5月获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基层检察院建设组织奖”、年双联工作被省委评定为“优秀等次”。近三年来,撰写党组会议纪要19份,撰写各类工作信息简报30余份,其中多篇工作信息简报在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发表,2篇工作调研报告在《兰州检察》发表。王永刚,男,汉族,甘肃酒泉人。年毕业,现为中国二冶集团甘肃分公司法务、甘肃天问律师事务所律师助理。在读期间,担任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多次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曾获“甘肃省国家励志奖学金”、“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先后在《检察日报》发表文章8篇。文娜,女,汉族,甘肃陇南人。年毕业并考取我院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担任学生会宣传部负责人,党小组组长、西北师范大学“口述史”调研基地负责人。年6月26日,兰州晨报以《八旬翁街头摔伤俩大学生扶起送医》报道了文娜同学街头救助老人的感人事迹。年9月就职于四川农业大学。王一男,女,汉族,甘肃庆阳人。年毕业,同年通过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获得A证。年1月就职于最高人民检察院,曾有幸参演最高人民检察院新春团拜会,工作认真,兢兢业业,多次获得领导肯定。优秀在校生 许根豪,男,汉族,河南南阳人,级法律硕士。年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副书记,级法律(法学)班班长,华中师范大学年“百村调研”西北基地总负责人。学习努力,精于科研。先后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西北师范大学“学术之星”“实践之星”等12项奖项。通过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A证。主持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探析“骗婚“案件的预防解决机制》项目,参与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与课程改革项目。先后在《西北法律文化资源》等期刊发表论文6篇。陈薪宇,女,汉族,山东东营人,级法律硕士。学习成绩优异,热爱学术研究,综合测评优秀。主持参与科研项目《认罪认罚程序下的值班律师制度浅析》《区域协同立法》《法律体系与社情民意的联系》《云舒工作室》等项目,曾独立发表论文,先后荣获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月“学术明星”、研讨会“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朱梁伟,男,汉族,甘肃白银人,级法学本科生,乒乓球项目国家二级运动员。年退伍返校后,曾担任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国防教育协会负责人,积极协助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征兵宣传等活动,被党委学生工作部授予“征兵工作先进个人”表彰,同时其参军经历也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第二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征集活动中入选典型事迹。在甘肃省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及甘肃第十九届、第二十届“高校杯”乒乓球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的成绩,同时在西北师范大学第六届“校园明星”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阳光体育明星”。白翰琪,女,回族,甘肃平凉人,级法学本科生,学院学生会负责人。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积极组织举办多项学院活动、参与科研立项、“挑战杯”赛,且多次荣获校级奖学金、模范学生干部奖、校级优秀团员、团干培训优秀学员奖等,连续两年组织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校级“优秀实践队员”荣誉称号。宁婷,女,汉族,甘肃敦煌人,级法学本科生。学习成绩优秀,热爱科研及学术研究,先后荣获西北师范大学“综合一等”、“从师(业)技能”等奖学金。主持科研项目《唐代敦煌文献中的佛法与王法关系研究》,年、年连续两年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荣获“优秀实践队员”荣誉称号。在学生工作中积极上进,荣获“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网络宣传员”等荣誉称号。现保送西南政法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刘熙恩,女,汉族,河南焦作人,级法学本科生。曾任法学院学生会心理部负责人。在校成绩优异,尊师重长,表现良好,积极配合学校学院的各项工作,多次获得甘肃省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综合一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等奖项。在学校年度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成绩合格,顺利结业。年9月,以优异成绩顺利推免研究生至南京师范大学诉讼法专业。同年11月,顺利通过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获A证。邵文琪,女,汉族,甘肃秦安人,级法学本科生,现任法学院团委副书记,级法学1班团支书。在校学习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积极配合学院团委开展各项工作,多次获得学校综合一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五四优秀共青团干部,团学干部培训班“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校级优秀青年志愿者等,年9月从学校第十二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生骨干培训班顺利结业。五、学院品牌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庭审进校园 大学生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 西北师范大学“董守义杯”篮球赛 西北师范大学“袁敦礼杯”排球赛 法学院“法韵”文艺晚会 “12●4”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 辩论赛 “吴文翰杯”法律英语演讲比赛 “地方立法理论与实务论坛”会议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历年分数吧! 图文来源: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编辑:高嘉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anyangshizx.com/nysrk/5649.html |